美国最近干了一件震惊全球的事:对柬埔寨、越南等东南亚四国的太阳能板,加征最高3521%的关税。 这是什么概念? 假如你从东南亚买个100块人民币的手机壳博牛配资,现在要交3521块的税,总价直接飙到3621块!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美国这是冲着中国来的——因为东南亚80%的光伏工厂,背后都是中国企业。
但美国人可能忘了,十年前他们就对中国光伏搞过类似套路,结果中国不但没被打趴,反而成了全球光伏霸主。 这次中国企业的反应更绝:你封东南亚,我就去墨西哥、中东开厂;你卡组装环节,我直接捏住最上游的硅片命脉。 这场博弈的结局,从特朗普挥起关税大棒的那一刻,就已经写好了。
美国这次加税名单上的东南亚四国,去年给美国送了价值130亿美元的太阳能板,占美国总进口量的77%。 但美国商务部咬定,这些产品“用了中国技术”,必须赶尽杀绝。 最惨的是柬埔寨:当地一家叫Hounen Solar的中资工厂,因为不配合美国调查,直接被砸了3404%的反补贴税+117%的反倾销税,算下来税率超过3521%。
这不是美国第一次耍这种花招。 2012年他们就对中国光伏搞过“双反”(反倾销、反补贴),逼得中国公司把工厂搬到东南亚。 但特朗普这次更狠,他要的不是“产业别留在中国”,而是“必须搬回美国”。 可现实很打脸:美国现在连造太阳能板最基础的硅片都生产不了,全国硅片产能是零。
成本账也算不明白。 美国现在造一块太阳能板的成本是0.35美元/瓦博牛配资,中国只要0.12美元/瓦。就算拜登政府撒钱补贴,美国企业还是扛不住:去年亚利桑那州一家光伏厂拿到2亿美元补贴,结果每块板子成本还是比中国贵40%。 美国太阳能协会急得跳脚,说这么搞下去,2025年全美太阳能项目得暴跌一半。
更魔幻的是,美国现在一边对中国光伏围追堵截,一边又偷偷买中国硅片。 因为全球80%的多晶硅(造太阳能板的核心材料)都是中国产的。 美国工厂就算能在本土组装板子,也得从中国进口硅片。 这就好比麦当劳不让别人卖汉堡,但面包、肉饼全得从对手那里进货。
中国企业的反击早就开始了。 隆基绿能跑去沙特建了10GW的超级工厂,天合光能在墨西哥边境囤了5GW产能。 这些新基地的产品,贴上“墨西哥制造”“沙特制造”的标签,照样能进美国市场。 甚至还有更绝的——有的公司直接把零件运到美国,在得克萨斯州的仓库里组装,这样就能算“美国制造”。
技术上也卡着美国的脖子。 中国现在手握全球75%的光伏专利,新一代钙钛矿电池实验室效率冲到33%,比传统产品高出一大截。 美国想用关税保护本土企业? 中国企业转头就把生产线升级成TOPCon技术,成本再降15%。 这就好比对手还在用木棍打架,中国已经掏出了激光剑。
这场关税大战最惨的其实是美国人自己。 加州一个太阳能项目承包商吐槽:“以前装一套家用光伏系统要1.5万美元,现在如果用美国板子,价格直接涨到2.1万。 ”很多家庭干脆不装了,拜登的减排目标眼看要泡汤。 更打脸的是,美国本土企业其实也不想接这烫手山芋——硅料巨头REC Silicon拿了政府补贴,还是连亏三年,最后把工厂卖给中国协鑫集团才活下来。
欧洲人早就看透了这套把戏。 德国光伏协会主席公开说:“我们试过对抗中国光伏,结果市场被垄断得更彻底。 ”现在欧盟每年从中国进口450亿欧元的光伏产品,比三年前翻了一倍。 连美国最铁的盟友日本,都在偷偷买中国的光伏逆变器。
回头看看历史,简直是个轮回。 十年前美国对中国光伏搞“双反”时,尚德、英利那些企业差点破产。 但现在全球光伏企业TOP10里,中国占了8席,美国只剩第一太阳能(First Solar)一根独苗。 这次3521%的关税看着吓人,其实就像对着镜子挥拳——中国光伏的全球布局,早就超出了美国的想象。
最讽刺的是,美国现在用的每一块“本土制造”太阳能板,里面的硅片、银浆、背板可能全是中国货。 这就好比川菜馆宣称“绝对不用中国调料”博牛配资,结果辣椒花椒全是四川空运的。 这场博弈到最后,美国人大概会发现:他们砸重金筑起的高墙,不过是给中国光伏企业多修了几条绕道的小路。
大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